网站首页 >> 行业资讯 >> 文章内容

90后创业者整体素质远超70、80后

[日期:2015-08-23]   来源:网络  作者:佚名   阅读:694[字体: ]

小米做成是因为时机 我们只投有价值的硬件

问:你怎么观察当前创业的热潮?前两天李克强总理去了中关村的创业一条街,喝了一口咖啡,很多人说这个咖啡上的泡沫也被总理喝进去了,您觉得当前创业的热潮,哪些领域是未来更有潜力的?

李开复:我们在投智能硬件的时候,会投那些真正已被验证,本身有硬件价值,而不是去看那些能够比如用众筹的方式,或者用低于成本的方式,快速所谓“小米模式”销售,因为小米能做成是因为时机。所以我们是希望能够投资一些特别打动人心,一看就有价值的硬件。硬件本身就会想要让你购买,而不是那种一下能够做多大的量,然后低于成本卖出去的。我们不会去看那些什么手环、手表人人都在做的,一下子就变成红海的。我们会做那些可能听起来更狭窄一点,但是如果你专注做到打动人心,这个产品第一天卖出就是有利润的,这样你就有了立足之本。

另外,我们认为O2O的概念其实不仅仅是限制在一个已有的服务上。比如在娱乐方面,我们可以看到娱乐的消费会从线下转移到线上,但是线上还是有限的。因为毕竟你玩一个3D游戏,打一打里面的人其实还是假的,但是你如果是线下做一个演唱会什么的,这一类的东西它的成长又是有限的。那能不能把这两者结合,就是所谓娱乐的O2O化。

最后,我觉得其实数字内容的创造并没有结束,而且中国在数字内容出版的过程中,会比全世界走在更前端,以前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往往是拷贝美国,但是这个例子中国走的比美国更前面。

做小市场的第一

问:除此之外还有哪些可以在当前这个泡沫和创业并存的环境中去识别这些泡沫?

李开复:如果有一个比较红海的领域,是投资还是不投资,创新工场在这方面是比较有纪律的,我们绝大多数的例子可能宁可放掉了。因为如果你只是看一个巨大市场,从第80名升到第60名其实没有意义,但是在大市场里如果有一个狭窄的小市场,你能够成为里面的第一名(我们就会投),因为细分行业才是有意义的。

问:但是我们也能看到一些案例到后来没有持续的火爆下去。比如前一段时间有一款非常火的软件叫脸萌,当时也是获得了千万人民币的投资,后来其实这个风头过了之后它没有再继续发展了,像这样细分行业的产品,属于你说的未来有成长潜力的吗?

李开复:像脸萌这样的产品,它的团队是很有创意的,而且也把握了一个特别好的机会。但问题是它的需求也许只有一次,还有它的竞争壁垒不够强大。刚才我所说的找一个特别细分的市场,要能够把它巩固起来,让竞争对手很难能够用这种同质化的方法去山寨了你也好,或者学习你也好,很难能够复制。还有在你爆发成长之后,你可能就要开始想怎么巩固你的用户,怎么让他们再回来,怎么再找到下一个跳跃式成长。因为现在互联网的成长一定是一个突然跳跃式成长,跳了以后到了一个新平台,你要巩固就不能掉下来,掉下来就糟了,不掉下来还不够,还要找到下一个跳跃,所以我觉得任何一个产品它都要顾虑到这两点。

一流的人招一流的人 二流的人招三流的人

在李开复生病休养的时间里,很多人认为创新工场会一蹶不振,甚至陷入危机。但事实证明,这些担心都是多余。虽然李开复照例参加创新工场每周的视频会议,但在决策上已经充分放权。一年中,创新工场并没有因为李开复的离开而放慢投资的脚步。

问:我们看到很多公司往往随着创始人的离开,或者创始人因某种原因不在一线盯着企业,企业就会走下坡路,甚至会瓦解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你觉得创新工场能达到你说的离开你之后照常运转,它的原因是什么?

李开复:我觉得更重要的是一个人才的理念。我觉得在有些公司,甚至大公司里面,一些国内的老板,他们的理念还是我要雇一批我管得住的人,因为我要继续能够得到我的权威,要一批信服我的人。当然我可以用这种利益的诱惑或者惩罚等等来管住他们,这个其实是非常不符合我过去所有我服务过的每个公司的理念。我认为在高科技、顶尖投资或者创业公司,更重要的是要招一流的人。有一句很有名的话,一流的人招一流的人,二流的人会招三流的人。所以当你允许第一个二流的人进入公司的时候,公司就会走向下坡了。因为二流雇了三流,三流雇了四流,慢慢你的公司就不入流了。我们的思维应该是说,每一个人都要招每个领域最棒的人。所以当有一天我不在的时候,他们这些很棒的人,而不是这种二流管得住的人,是可以独当一面的。

资本的强强联合迫使小公司走差异化道路

问:我们看到互联网的发展,越来越出现一种强强联合的趋势,比如说滴滴快的,58和赶集,某种程度都是在快速成长的公司为了应对更大的巨头而选择的一种战略联盟。那你觉得这样的一种局面或者趋势会不会影响小型公司创新的空间和土壤呢?

李开复:如果大家用资本的方式来硬砸的话,那在这些能够砸钱的领域里面,小型创业公司确实会比较难,但是我觉得这也未必是坏事,因为小型的公司就逼着它不能用同质化的方式来做事情,当你找到特色的时候,就不会只因为巨头砸钱被压得很惨。所以我觉得这就让每个创业者思考我怎么走出一个不同之路,这个绝对是好处。

问:对于创新工场来说你们投资的项目都是以让他们上市为目的吗?

李开复:一开始创立就想说我来做个小公司,过两年卖给百度,过两年卖给阿里,这种其实就代表了你整个气场就弱了,所以对这种公司我们是不投资的。因为我们的投资模式是希望所投的公司里面,投一百个能够出好几个独角兽,那我们就是靠这三个独角兽可能就有很多倍的回报了,其它的其实并不是那么重要。用钱去投一些公司,还要花时间卖掉赚个三倍五倍,这个生意模式不是不存在,但是不是我们适合做的事情。

90后创业者素质远超十年前的80

李开复乐于帮助青年人,10多年来,他做了几百场大学演讲,给中国的大学生写了7封公开信,他被很多人称为青年导师,但他自己却说要和青年人做朋友。他常常会对年青人做些实际的指导。最近在台湾,他就奉劝年青人不要选择做安稳的工作,但同时也强调,只有少数人适合创业,其余多数人,仍应选择就业。

问:这两个观点之间会不会让年轻人觉得很困惑呢?一方面我不能追求安稳的工作,但是另外一方面开复老师也说了只有少数人才适合创业,我们大多数人究竟选择何去何从呢?怎么工作呢?

李开复:对,因为创业很热。但是创新工场做了一段时间以后,我们很清晰地看到是创业者所需要的素质,是要有非常强的抗压能力,然后非常快的学习能力,还需要一个非常好的领导者,让团队可以信服,还要有很强的执行力,而且要对领域有非常细腻的理解跟动手能力。那么这五个形容词,就把99%甚至99.9%的人排除在外了。所以在想做伟大的公司之前,一定要先想清楚自己是不是具有或者可以得到这些特别的素质。好,绝大多数人如果不适合做这个,那么该怎么办?

问:肯定不能做安稳的工作,因为您说做安稳的工作就完蛋了。

李开复:对,如果是一个重复性的机器可以做的工作,再过十年二十年就要失业了。我觉得如果对创业有兴趣的话,其实不一定要做一个伟大的高科技创业,比如做一个服务业的公司,再比如要做一个不是爆发性成长,而是线性成长的公司等等的,这些公司都是很有价值的。美国大部分的经济力量是来自所谓的中小公司,这一直是美国经济推动的原动力,在中国我相信也是一样的。

那还是很多人需要就业的,你去一个行业顶尖的公司去工作,当你每天都在学习、成长,当你做的事情是不会被机器替代的,这个时候就业也是很好的。

最后一种就业就是在创业公司就业。因为很多人觉得说我要创下一个腾讯百度,但是你没有具有任何的能力,你觉得我不就业了就来做个腾讯百度,那是做不出来的。那可能你该做的是加入一个20年前的腾讯,所以如果进入这样一个公司,你所学的东西反而可能更能帮助你以后自己去创业。

问:那您觉得当下年轻人的心态有没有普遍的浮躁呢?或者普遍的焦虑?

李开复:在我们看到年轻人崇拜马云、雷军等等这种现象之下,我觉得一定是有浮躁的,这是一个很正常的社会反应。我们开始看到90后的一批创业者,他们整体的素质,还是远远超过十年前的80后创业者,更远远超过20年前的70后创业者。所以这批创业者哪怕里面偶尔会看到一些浮躁,偶尔会看到一些这种狂妄,但是整体来说,他们是一批在互联网的这种时代里出生、成长的,他们对未来的世界的把握,会是更清楚的。整体来说我觉得90后的创业者,对他们的影响力和我对他们的期望是非常高的。

中国市场机会太多 没有动力去做颠覆

问:谈到创业的时候,我们这么多年的老话都是中国都是拷贝美国的一些先进模式,把别人创新的源头复制到中国的市场取得成功,这种情况到今天仍然是这样吗?

李开复:这一点我觉得在国内因为机会太多了,没有太多的动力去做特别颠覆式的东西,所以颠覆的机会特别大。在(美国)很多行业已经达到70分的状态,你互联网达到了80分后,不足够让用户跳过来。但是国内因为过去的传统企业,因为改革开放时间比较短,没有那么多特别棒的在乎用户的品牌,而且对于消费者的维权和尊重也不足够,所以很多传统企业,它其实还是打着504030分,而不是打着70分的,这个时候有互联网企业打了80分出来,大量的用户就会转过去。在这样的诱惑和机会之下,我们完全可以理解为什么国内的创业者更多的时间都是投入,抓到这种遍地是金子,大家都来捡的这样一个状态。

话说回来,在美国可能也是因为这种更长时间的公平竞争和这种机会的欠缺,还有就是美国人的这种教育和创造力是特别颠覆式的,导致了美国的创业形态大部分还是来颠覆的。那在这些方面美国还会继续领跑全球,特别伟大的公司,这种颠覆式的特斯拉、苹果,下一个大概还是会至少出生在美国的概率还是要大于在中国的。

总裁秘笈:共享经济和物联网是科技的下一个风口

李开复:可能很多人都认为互联网革命已经差不多了,移动也发展到顶端了,但是这其实只是刚刚开始,我们下一步还可以看到很多新的机会。第一个机会就是共享经济。我们人生所有的事情,其实都是可以拿出来共享,这个共享会让很多人把他们的时间碎片拿来使用,拿来从中获利,那么这样一个过程,其实是更扁平化的,更平等的。不会让一个公司能够经过垄断式或者其他的方法来霸占了,所以这样一个让人人可以和人人交易的一个过程,应该是我们看到下一步它被互联网所颠覆。

第二个可能看到的趋势就是所谓的物联网。这个实际的风口带来的是对什么颠覆呢?我觉得未来在物联网领域需要突破的是一个标准的问题。不能说一个公司和品牌,只让它的产品来互联上网,而是要彼此能够兼容。我们已经看到很多预测,可以看到五年后,就会有400亿个人类的物品是可以上网彼此互联的,它们也会达到更多智能的状态。所以各种细腻的细节都是今天无法想象的,所以这个物联网在未来的五年会有非常巨大的改革和颠覆。

相关评论
特别推荐
特别推荐